溥心畲(1896年~1963年) 原名爱新觉罗·溥儒, 初字仲衡,改字心畲, 自号羲皇上人﹑西山逸士。 北京人,满族, 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。 曾留学德国, 笃嗜诗文、书画,皆有成就。 画工山水、兼擅人物、花卉及书法, 与张大千有“南张北溥”之誉, 又与吴湖帆并称“南吴北溥”。
![]()
溥心畬山石花草及书法示范视频中, 其用笔迅疾如风却又变化万千, 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功力。 看的真是太过瘾了!
![]()
![]()
溥心畲天资聪颖, 出生满5个月蒙赐头品顶戴, 4岁习书法,5岁拜见慈禧太后, 从容廷对,获夸'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'; 6岁受教,9岁能诗,10岁会七律, 同时学篆书、隶书, 12岁能文,能写成行的草书, 被誉为皇清神童。
![]() 溥心畲得传统正脉, 受马远、夏圭的影响较深, 1911年入贵胄政治学堂, 毕业后再入青岛德国威廉帝国研究院, 又留学柏林大学, 学习天文和生物,获博士学位, 后回国,隐居西山, 潜心游弋于典籍书画之中。
![]()
长期的隐逸生活, 并没有耽误溥心畬的婚事。 1917年,22岁的他迎娶了清末陕甘总督、 宗社党大将升允的女儿罗清媛。 1924开始涉足于社会之中, 与张大千等著名画家往来。 并与溥雪斋(号松雪),溥毅斋(号松邻), 关松房(号松房),惠孝同(号松溪)等 创立了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, 自号“松巢”。 两年后,他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, 举办了首次书画展览, 因作品丰富、题材广泛而声名大噪, 获评“出手惊人,俨然马夏”。
![]()
1928年应聘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, 返国后与夫人罗清媛合办画展, 再度名震丹青, 被公推为“北宗山水第一人”。 夫妇二人共同的雅好 给他们长年的西山隐居带来不少乐趣。 然而,她为溥心畬生下一子二女后去世。
![]()
中年丧妻后, 溥心畬续李墨云为妾, 李原本只是罗清媛的陪嫁丫环, 李墨云精于算计,把持家中大小事务, 逼迫溥心畬不停写字画画, 嗜钱如命的小人习气, 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越来越膨胀。 直至后来红杏出墙, 更让溥心畲备受羞辱。
![]()
老大徒伤悲的溥心畬, 生活早已被李墨云 牢牢掌控而沦为摇钱树, 晚年只知天天盘膝作画写字, 人生悲欢离合都化为笔底风雨。
![]()
对作为一代被废黜的封建王朝旧王孙来说, 特殊的出身背景,更使他悟到 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, 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 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。
![]()
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传统派代表人物, 与张大千齐名, 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'双星座'。 1949年赴台, 与黄君璧、张大千并称'渡海三家'。 在渡海三家中, 书法功底、诗文格调及画中的清秀之气, 皆以溥心畲为第一。
![]()
溥心畬善画山水、花鸟、人物、走兽, 意境淡雅致远,俊逸出尘, 结构严谨,笔法挺劲, 并喜绘于娟地,染色层次多而淡。 其花鸟作品亦清逸雅静, 较之山水,笔法偏于柔秀。 还长于草书, 风格秀逸,得刚健婀娜之致。
![]()
溥心畬一生 谈诗谈书谈做人却不甚谈画, 画艺未曾从师, 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 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, 加以他出身皇室, 因此大内许多珍藏, 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。 画风也是属于贵胄世族的气息, 在他的许多作品上 都盖有边框龙纹或无龙纹的旧王孙印章, 不过由于他的文学底子加上隐居的生活, 让他又能一洗铅华, 缜丽不媚俗,流出文人气息。
![]()
溥心畲以'北宗'山水画驰誉画坛, 他大多数山水画的构图可明显看出是 从南宋的'边角'之景变化而出, 皴法也多用斧劈、钉头, 然而他的画中, 大块的侧锋斧劈皴较为少见, 画面所体现出的是一股和谐宁静之气, 设色淡雅,意境悠远而耐人回味, 正是历代文人画家所致力追求的境界。 因而他的离去, 有人称是'中国文人画最后的一笔'。
![]()
谢稚柳评价溥心畬是 继王维、苏东坡、文征明、郑板桥之后, 唯一诗书画三绝者。 近代画家中, 溥心畬的诗文造诣, 为其他画家所不可企及。 画作所书,多自拟诗词、记游感怀。 其书写笔势流畅,气韵连贯。 其诗多造境清凉,沉郁寂寞, 故国之思,离乱之伤,身世之感, 时溢行间,故颇具杜风。 其词也佳,受南唐二主和 宋徽宗小令的影响,一派王孙气度。 他的书法在民国时期的书坛上 亦占有一席之地。 溥心畲题画时所用书体 亦随画面而不同, 在带有写意的画作之上大多用行草书, 在比较工整的画中则采用楷书, 以取得统一的效果。 溥心畬一生并不以画家身份为荣, 而仅是将画画作为生计的一个手段。 从小即通诗词及典籍的溥心畬 晚年常对弟子说, 称他画家,不如称他为书家, 称他为书家,不如称他为诗人, 可见他对自己诗心的看重。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评论